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 正文
两会船音|基础研究、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他们重点关注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日期:2023-03-07    字体:【大】【中】【小】

加大投入,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王其红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王其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转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我国船舶工业需要通过不断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我国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助力我国早日建成造船强国。

  搭建高水平平台不可或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持续提高,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王其红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以中国船舶集团为代表的骨干船企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作用,并通过搭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的开展工作。

  “作为专业从事材料与工艺及应用性研究的院所,七二五所也十分重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搭建。”王其红介绍,七二五所的海洋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完成重组论证,马上就要启动运行。借助此次重组论证,七二五所将许多主体专业都纳入了这个国家级实验室,进一步增强了基础研究的科研力量。同时,七二五所还专门在北京成立了前沿材料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北京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在材料工艺和应用方面的研发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王其红还表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牵头组织国家科技任务、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势在必行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研发强度虽然不断提升,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显得不足,导致以复杂的、底层支撑性技术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创新相对匮乏。

  王其红表示,近年来,虽然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在逐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但是不管是与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是与国家重点行业的兄弟院所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据了解,以基础材料研究为例,国内航空领域科研院所基础材料研发每年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是船舶行业科研经费的十倍。科研经费较低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船舶行业基础材料的应用水平偏低,很多材料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王其红表示,正是基于对基础研究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船舶集团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并将科技创新列入对成员单位的考核,以激励企业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为加强基础研究,七二五所也不断加大投入,还专门自筹资金成立了过亿元的创新基金。”王其红透露,这项基金就是专门用于基础材料和工艺研发及应用的创新工作。除加大投入外,七二五所也做了“减法”,将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关闭或者整合,让骨干研发队伍回归主业主责,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强青年技能人员培养,贯彻落实“技能中国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技能带头人、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师 傅国涛

  在参加全国“两会”之前,傅国涛对重庆地区十余家船企的技能从业人员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从年龄结构来看,基层技能人员从业队伍呈上小下大的“梨”型结构。如果不解决技能人员队伍的人口问题,随着70后人员的退休,各类机械加工工种将面临用工难,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会出现“断层”的情况。根据这一调研结果,结合平时工作中的情况,在本届全国两会上,傅国涛带来了“加强青年技能人员的培养,贯彻落实‘技能中国行动’”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船舶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人才短缺尤其是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越发凸显。根据傅国涛的调研,在10余家船企的5000余名技能人员中,20~30岁占16.7%,31~40岁占23.7%,41~50岁占37.4%,51~60岁占22.1%。20岁左右的青年占比最小,技能从业人员大量集中于70后中年人,年龄结构偏向老化。

  作为拥有三十多年一线机械加工工作经验的傅国涛对一线技能人才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尤为深刻。然而,这种认识越深刻,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忧虑就越深。许多技能人才虽然学历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他们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加强青年技能人员培养,破解技能人才“断层”窘境,傅国涛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转变择业观念,培养技能人才从青少年抓起。继续加强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地方、基层企业各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让“技能大师”“大国工匠”“技能专家”成为社会追捧的“明星”。提高技能人员的社会地位,让青少年对在技能领域就业有信心、有盼头。一方面,对初、高中分流加大舆论引导,对就读提供优厚政策支持,对高职院校建设做政策倾斜,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鼓励相关行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加入技能人员队伍,为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电子工程、工业互联网等行业输入新思维、新智慧,成为“技师+工程师”的“双师”型人才。通过疏通技能人员队伍“进入”的通道,扩大青年技能人员的占比。

  二是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契合。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使职业院校提前了解企业所需,把企业所需知识技能融入职业院校基本理论教学中,同时利用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联合办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强化双向交流,精准就业。另一方面是加强优秀的比赛型学生与实际生产的联系,通过“名师带高徒”,使他们优良的功底转化为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让所学技能落地,避免学非所用与实际生产脱节。通过增强青年技能人员的从业信心,稳定技能人员队伍。

  三是培养提拔,打破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壁垒。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通互转制度,制定分配方案,落实技能人员的待遇。强化推进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让有相应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人员与有管理职称的干部享受同等的薪酬待遇。打破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壁垒,突破选人用人时的学历限制,对好学上进、踏实肯干,具有相应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提拔使用,让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中。通过给待遇、树目标,让青年技能人员有干劲、有奔头,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非常激动,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傅国涛表示,“作为一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今后我不仅要努力工作,更要做好‘传帮带’,传承好‘工匠精神’,培养更多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为中国船舶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船舶工业要突出“5大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 郭建增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但总体看来,我国船舶工业的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到实现系统性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建增表示,要想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和体系化,我国船舶工业需要立足国家战略和船舶工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突出“精准创新、速度创新、效益创新、质量创新、综合创新”。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内部协作效率不高,在大型关键研发项目的开发和重点技术方向等方面的合作较少,使得创新成果产出有限,部分重要产品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安全性和自主性不足。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郭建增表示,全方位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郭建增认为,我国船舶工业要加强业内部的沟通和联系,通过成立创新联盟(中心)或创新平台,强化行业内部的协同互动,在跨区域或跨领域的大型关键研发项目研发上形成合力,实现质量创新和综合创新。例如,在海洋氢能开发上,中国船舶集团是我国氢能领域业务范围最广、技术门类最全的企业集团,旗下科研院所具备雄厚的装备研发制造优势,能够覆盖电解水制氢、风电、氢气储运、燃料电池及氢能基础设施等氢能全产业链领域。中国船舶集团完全可以结合船海领域节能降碳和深远海能源开发利用长远目标,立足多点技术优势,梳理出海洋氢能开发的综合科研体系,形成创新合力,推动我国海洋氢能向规模化、商业化迈进。

  同时,郭建增指出,我国船舶工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要提高站位,从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做好创新规划,锚定精准创新目标,集中精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工作,推动速度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和体系化水平,最终在效益上要成果,实现效益创新。例如,在绿氢制造装备领域,要着力突破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技术壁垒,大力发展更高效、低成本、规模化的工程技术,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国内绿氢产业跨越式发展。在电子特种气体的研发上,要开展电子特气全谱系产品研发规划,实现电子特气产品的全部国产化,彻底解决国家电子特气“卡脖子”问题。







| 来   源:中国船舶报
| 责   编:王 琦
| 校   对:宁湘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