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种子
李中,原名李声澥,湖南湘乡人,他和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是同学,共同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工人“六三”罢工的胜利,使他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多次拜访陈独秀的寓所。陈独秀多次赠予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鼓励他到工人中去传播。1920年,李中通过蔡和森的父亲蔡容峰的介绍,进入江南造船所打铁厂做工。他一面学打铁,一面通过同乡、工友,广泛联络群众。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积极建立工人组织。1921年,李中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
李中署名发表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1920年8月,李中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劳动界》第七期,以“海军江南造船所工人李中”的署名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观点,喊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共同心声。
1920年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百客路(现凤阳路)上海公学举行成立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孙中山、陈独秀到会演说,李中担任大会主席。
李中在江南造船所的工人中传播新思想,联络工人,为开辟党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星火蔓延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举行声援棉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打死 13 人,伤者不计其数,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此后,江南造船所的工人和全市工人一起游行抗议,其中以宣祥生为代表的300多名员工还参与了罢工运动。
1925年5月30日,江南员工罢工报道
“五卅”惨案发生后,党的影响在工人群众中不断扩大,1926年,中共地下党郭寿生、陈嘉谟受党的指示与江南造船所以王荣瑸为代表的员工成立“新海军社”,还创办了刊物《灯塔》。地下党员在群众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了一批江南造船所工人党员。
宣祥生则是江南造船所发展的第一个工人党员。他于1916年到江南造船所打铁间做学徒,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江南造船所积极发展其他党员。党和江南造船的关系,从这时候起变得更加紧密。
为了配合北伐军进入上海,1927年2月,“新海军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策划参加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但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够周密,没有按照原计划攻占兵工厂和江南造船所,该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在杨培生组织下,江南造船所职工会成立,并发布《职工会宣言》,揭露军阀与官僚的反动面目,唤醒工人奋起斗争。
《海军江南造船所职工会成立宣言》
1941年春,江南造船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于半淞园路晓星里,朱庚森任支部书记,由朱庚森发展的第一名党员乔关生任支部委员。从那时起,江南造船的工人斗争,在党组织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党组织深入江南造船领导抗日斗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江南工人被迫为日军做工,受尽屈辱,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1939年,党组织陆续选派出姚振民、朱庚森、胡桂宝(周宝利)和积极分子蔡锦德先后进入江南造船所工作,开辟党的工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江南造船所的员工开始抗日斗争。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江南造船所员工王荣瑸提出自制水雷封锁航道的建议,他带领江南造船所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试制水雷获得成功。江南造船所共制造了400多颗水雷和700多颗地雷。中国海军潜水员用这批水雷炸伤了停泊在黄浦江的日本海军巡洋舰“出云”号。
1939年,日军把中国海军武汉保卫战后自毁的“永绩”号和“民生”号两艘军舰拖到江南造船所修理。9月中旬,“民生”号修复在即,孙增善不愿意让中国的船在中国的船厂修理后用来攻打中国人,9月21日晚上,孙增善在工友张根宝的配合下,只身潜入“民生”号将其凿沉。一艘排水量500吨的军舰在日军的守护下突然沉入江底,在上海轰动一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第二天,江南工人与日军谈判提出:工厂交给工人自己保护;不许破坏机器和搬走各项物资;发给维持费,维持工人生活。迫于江南工人围攻的压力,日军只得答应所有条件,并掏出伪储备券14亿元作为维持费。
1947年7月6日,在江南造船所码头举行战后接受日本首批军舰典礼,中国从日军处分得第一批8艘军舰。22天后,在江南造船所的码头接受第二批8艘日本军舰。三个月时间里,中国相继接收4批共34艘日本投降军舰。这是近百年来历经外国列强侵略与欺辱的中国,第一次获得外国海军的战争赔偿。
番外小科普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称李中是他的“救命菩萨”。1919年,毛泽东从北京去上海,在南京浦口中转的时候遇到了小偷,小偷将毛泽东的钱财物资都偷光了,甚至将仅有的一双鞋子也偷走了。碰巧,毛泽东遇到了他的老同学,老同学为他买了一双鞋和一张去上海的车票。这位老同学就是李中。
《毛泽东“救命菩萨”的后裔在鹤岗》的报道
| 责 编:高红梅
| 一 审:周 芒
| 二 审:项 丽
| 三 审:甘丰录
| 来 源:江南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