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航运新巨轮 搏浪正前行

发布时间:2017-08-25

海运货运量同比增9.8%,码头业务吞吐量同比增12.2%;集团营业收入和经营效益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航运主业经营持续改善……今年前4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这一重组后的中国航运新“航母”,正在海上坚毅搏浪前行。上半年动作连连:5月,与青岛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青岛港国际的重要股东;6月,收购西班牙Noatum港口控股公司51%股份,落子地中海,加快全球化布局。

放眼国际,大型航运物流企业重组整合后,再走上正轨往往需要3至5年。而原中远、中海两大航运央企在半年内就完成组建,于去年2月宣告成立,不到一年又实现了主要业务板块深度整合。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业内赞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锚定方向,才能掌好前行之舵。改革重组启动初始,新集团就紧抓顶层设计,明确了总体业务架构��以航运、综合物流及相关金融服务为支柱、多产业集群、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物流供应链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

业务重组时,两大集团4家主要上市公司的重组难度最大。对此,中远海运没有采用常用的简单吸收合并方案,而是对其重新定位。特别是将原来作为集装箱运输上市平台的中海集运(现更名为中远海运发展),创造性地转变为新支柱业务航运金融的上市平台,通过大规模资产置换,形成了涉及74项交易、600多亿元资产、3.8万名员工的整合方案。以中远海运为主要平台的融资租赁、投资、保险、银行和财务公司等航运金融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优化结构,才能抵抗洋流波浪。新集团成立后,确定了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以及基于“互联网+相关业务”的“6+1”产业集群和发展的优先次序。重组不再仅是规模上的合并,还带来了深层次的业务布局优化,对未来抵御航运市场周期性波动将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在新产业战略中,码头和集装箱运输被划入一个事业群,以码头为点,以航线为线,以集运和物流为面,共同打造全球服务网络。又如,此次重组突破了航运主业的硬框框,融合原中远、中海两大集团旗下优质金融资产,打造了一个金融控股的上市平台,提高了抗周期能力。

创新模式,才能收获充足马力。要实现1+1>2,就必须创新管理模式。中远海运改变了原有两大集团总部运营管控、大总部+小产业的管理模式,确立了新总部战略管控型的定位,并逐步建立小总部+大产业的新型管理模式。具体设计上,新集团根据原中远、中海集团两大总部分别设在北京和上海的实际,创造性地确立了新集团总部“职能部门(上海)+共享中心(北京)”新模式,异地办公、一体化管理,总部机构人员精减、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又确保职能部门将主要精力投入战略和资本管控等核心工作中。

在做大产业方面,推进直属公司规范董事会建设,一企一策,明确了直属单位投资授权内容及额度,在防住风险前提下对各单位充分授权。同时,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构建全球化人才选聘任用体系,探索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和市场化用工。2016年,在金融、租赁、自保公司等单位选聘了127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35%。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