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不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国有企业都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最大限度主动避免和自动纠正“脱实向虚”的弊端,保障我们在利用资本的同时,又能有效节制资本,克服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在经济波动中进行有力的“反向调节”。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外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事实充分证明,实体经济越是艰难,这种内生于党对国企领导的“根”与“魂”就越能成为砥砺前行、行稳致远的不二法宝。
■伴随西方发达国家启动“再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技术标准、核心技术、品牌以及生产销售网络多被西方跨国企业垄断的难题。应对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发挥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实体经济两个微观基础的积极性,共同构成一个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品牌和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的企业群。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作为实体经济战场的重要阵地,国有企业唯有自强不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和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在振兴实体经济的攻坚战中承重担、打硬仗。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运行“脱实向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必须迈过的坎。振兴实体经济,必须理直气壮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顶梁柱作用,全力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使国有企业在振兴实体经济中当好排头兵。
一、国有企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不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国有企业都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正是依靠国有企业白手起家发展实体经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且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夯实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仅“一五”时期,国有经济总投资为612亿元,其中对工业建设投资达到260.1亿元,占总投资的42.5%。“二五”至“四五”期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但包括大庆油田、武钢、攀钢、刘家峡水电站、湖北二汽及兰新铁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仍然在重重困难中纷纷建成。可以说,新中国建设史既是一部实体经济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国有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史和奋斗史。
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依靠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发展,增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分工地位,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让“中国制造”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但质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制造业为例,国有企业为我国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并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高铁装备等领域,国有企业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同时有效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了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依靠国有企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带动作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实体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日趋明显。当前,有人把实体经济出现困难归咎于国有企业,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振兴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的出路,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方面,国有企业当仁不让,再次挑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梁。国有企业通过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创新能力等方式不断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通过引导体外循环资金重新流回实体经济,不断解决“脱实向虚”问题,为振兴实体经济发挥了顶梁柱和主力军的作用。2016年全年,中央企业分别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1019万吨、3497万吨,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398户。
二、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独有的制度优势
事实胜于雄辩。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主力军,特别是每当实体经济遇到困难或是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总是能挺在最前面,为实体经济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体现。
公有制经济的根本优势,使国有企业能够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基础。这种“脱实向虚”的倾向,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而日益显现的制度困境。资本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使用价值不过是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环节。因此,每当经济向好之时,资本的获利冲动促使虚拟经济伴随实体经济扩张而不断自我膨胀,并不断抬高实体经济使用资金的成本;而一旦经济危机降临,悲观的避险情绪又会诱导资本从实体经济中大量出逃,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困难。相形之下,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最大限度主动避免和自动纠正“脱实向虚”的弊端,保障我们在利用资本的同时,又能有效节制资本,克服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在经济波动中进行有力的“反向调节”。
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独特优势,使国有企业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外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集中表现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方向,就是坚持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动摇。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紧握实体经济这个“命根子”,坚定“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决心。管大局,就是抓住工作的主线和重点,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抓。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国有企业不断攻坚克难,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并实现了诸多核心技术的突破。保落实,就是敢于担当,把中央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拥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支勇于攻坚克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支充分组织起来的职工队伍,还有一种为国家为人民真诚奉献的精神,始终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的排头兵。“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事实充分证明,实体经济发展越是困难重重,这种内生于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根”与“魂”就越能成为砥砺前行、行稳致远的不二法宝。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使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由弱变强,离不开国有企业的支持、带动和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国有企业投入大量人财物力,承担短期不能盈利的风险,发挥自身产业协作的功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基础研发和高新技术领域,国有企业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培养和储备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并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先进技术和人才向民营企业外溢。伴随西方发达国家启动“再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技术标准、核心技术、品牌以及生产销售网络多被西方跨国企业垄断的难题。应对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发挥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实体经济两个微观基础的积极性,共同构筑一个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品牌和全球生产销售网络的企业群。经济形势越是艰难,这种内生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国引民进,共同发展”就越能激发出一种“撸起袖子加油干,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气神。
三、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助推实体经济振兴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作为实体经济战场的重要阵地,国有企业唯有自强不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和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在振兴实体经济的攻坚战中承重担、打硬仗。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重点任务带动全面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牵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企业杠杆率。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按照特定的行业发展规律,主动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工艺结构、技术结构等各个方面,按照高标准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升级,使产品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抓住创新发展这个制胜法宝。创新是实体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创新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产业为支撑,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
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加快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提高国有资本运行和配置效率。
抓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中党组织的先锋队作用,不打折扣地履行党在经济领域执政骨干的责任担当。切实抓好中央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改革落地见效,使国有企业成为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和振兴实体经济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