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到2024年,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不过弹指一瞬,放在新中国则是75年光影巨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船舶工业也在废墟中迎来新生,从此蜕变、发展、超越。
中国船舶工业这一路走来做何模样?
今天我们撷取一些片段让我们一起走近75年的光影船舶。
中国船舶集团
新中国船舶工业从“一穷二白”的艰难中起步,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茁壮成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崛起,秉承报国强军使命,为维护国家统一,建设强大国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代初始阶段:1950年10月,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成立。随后,船舶工业局经历了多次更名和隶属关系的调整,先后归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等。
1960~1990年代发展壮大:1982年5月,第六机械工业部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进一步推动了船舶工业的发展。
1999年重大改组:1999年6月,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至今联合重组:2019年10月,经党中央决策、国务院批准,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随着“大鹏昊”号的正式交付,我国成功摘取LNG船这颗“明珠”;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2023年,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标志着我国成功摘取了造船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我国成为能够同时建造航空母舰、LNG船、大型邮轮的国家。中国船舶集团成为全球第四个成功设计建造大型邮轮的造船集团。
今天的中国船舶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能够设计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适航于世界上任一航区的各类船舶
不仅实现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力船型自主批量设计建造而且在大型LNG船、大型邮轮各类深水油气资源开采装备载人深潜装备、极地探测装备等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
江南造船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关于“江南”,我们不从遥远的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说起,就从1949年上海第一号“军管令”说起,看看从废墟中起步的新中国船舶工业。
1949年5月上海,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第一号“军管令”,即接管海军江南造船所。
1949年5月上海,虽然江南造船所经历了英勇的护厂斗争,但此时的船坞、厂房、设备,均已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1949年7月上海,1949年7月23日,江南造船所举行“职工庆功大会”。上海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陈毅、副市长曾山、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刘长胜等出席了大会。会上总结修复厂房设备的经验,宣布恢复生产表彰有功人员。全所有 134人被评为一、二、三等功臣受到表彰。
2024年上海,如今,在民船领域,江南造船主要产品从散货船转型升级到大型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液化气船方面,江南造船实现产品全谱系覆盖,大型液化气船(VLGC)于2014年实现交付首制船,迄今已经进化到第四代93000立方米VLGC;自研船型——超大型乙烷乙烯运输船(VLEC)于2019年底击败日韩产品获得首笔订单;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领域,产品从30000立方米升级到80000立方米LNG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方面,2017年9月江南造船签署全球首制23000TEU超大型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合同;公务船方面,江南造船保持国内领先,交付了一大批高端装备。
第一位产业工人党员新中国首任江南造船总工首台万吨水压机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万吨轮改革开放打进国际市场四型十八艘奔向新世纪落脚长兴岛奋进新时代……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江南造船无不闪耀着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开创者、传承者、奋斗者的点点星光
大连造船
浩瀚的海洋,凝结着深蓝的梦想,深邃的历史洞见着广阔的未来,在充满希冀的环渤海湾畔,始建于1898年的大连造船,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
1951年大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接收了大连船渠修船造船机械工厂,并将其改名为大连船渠工厂(后更名为大连造船厂),从此开启了该厂的复兴之路。
1958年大连,1958年11月,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跃进”号在大连造船厂下水,这艘船采用的是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计图纸和设备材料。
1982年大连,1982年1月4日,2.7万吨远洋散货船“长城”号在大连造船厂完工交付。这是中国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开创了中国船舶出口的新纪元。
2012年大连,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
2019年大连,2019年12月,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交付海军,人民海军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
2024年代表产品超大型原油船(VLCC)是大连造船的品牌产品,也是我国在世界船舶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自2002年交付我国首艘VLCC“伊朗·德尔瓦”号实现“零”的突破后,大连造船不断创新超越,持续开展船型优化升级,先后自主研发完成了七代九型VLCC船型,总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大连造船这片沃土上造就了一代代坚韧不拔勇于进取、敢打硬仗的军工人在大连造船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印创造了大连造船更加美好的明天
广船国际
从“螺蛳壳里做道场”,到实现华南建造30万吨船舶的突破,从“头顶青天、脚踏烂泥”,到“外学日韩,内学广船”,大湾区里飞出来个金凤凰。
1958年广州,1958年,广船国际的前身广州造船厂的造船坞,图中的履带式起重机是广州造船厂主要的起重设备。
2016年广州,2016年,广船国际建造了华南最大900吨龙门吊,大分段轻轻一吊就起来。如今广船国际的造船坞可以建造40万吨级以下船舶。
20世纪70年代初广州20世纪70年代初,广州造船厂为中国远洋广州分公司建造的13000吨货船,这是当时华南地区建造的首艘万吨轮。
2024年广州,如今,龙穴基地建造的华南地区最大原油船32万吨超大型原油船“凯桂”号、“凯粤”号。
75年后的今天广船国际豪华客滚船交付纪录和在手订单世界第一汽车运输船(PCTC)在手订单世界第一半潜船交付数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立足华南放眼国际一心向党铸梦深蓝这就是广船国际
黄埔文冲
南海之滨,珠江锁钥她跨越三个世纪170多年基业长青她就是黄埔文冲。
19世纪广州19世纪的柯拜船坞和录顺船坞。
1949年12月广州,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黄埔造船所成立。
1950年广州1950年,万山海战功臣“前进号”炮艇在工厂下水。
1977年广州,1977年,工厂建造的33型潜艇296艇完成我国首次常规潜艇深潜试验。
1984年广州,黄埔文冲率先进军国际海洋工程市场,1984年交付的“华海一号”是当时国内建造的最大的钻井平台。
1992年广州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黄埔文冲建造的艇上发表“南巡”讲话。
1994年广州,1994年,黄埔文冲实现由艇到舰的跨越。
2004年四大厂区黄埔文冲长洲、文冲、龙穴、钦州四大厂区。
2024年代表产品,进入新世纪,黄埔文冲听从党的指挥,从一家中小型船厂发展成长为国内领先的船舶企业,是华南地区军用舰船、船舶与海洋工程主要建造基地,支线集装箱船、疏浚工程船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在南海方向为国家建设强大国防、海洋强国提供了战略支点。
1949年之前虽经无数仁人志士能工巧匠的努力始终逃脱不了勉强维系惨淡经营的命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黄埔文冲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与新中国同进步、共发展唱响砥砺奋进“新时代船歌”
武昌造船
极目楚天,览黄鹤风流九省通衢,系四方交游在长江之滨,有这样一家老厂始建于1934年6月6日,原名武昌机厂,现在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武昌造船。
1934年武汉,解放前,武昌造船坐落于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的纺纱局遗留的旧址武昌老城区文昌门外长江边。厂房是在“纺纱局”的旧址上兴建的,多为老旧房屋改造而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2024年武汉,2020年,武昌造船从武汉武昌整体搬迁到武汉新洲双柳。双柳厂区占地4200亩,拥有2800米岸线,先后建成了世界先进的下水滑道,我国内陆最大的联合加工厂房,室外船台、备班楼、管理楼、设计楼,现代化的厂房宽敞亮堂,大大改善了员工的生产作业环境。
1934年武汉,解放前,没有产线的概念,全部利用张之洞早年开办的纺纱局厂房,拨用了其他厂的旧机床设备,进行手工作坊式生产。
2024年武汉,当前,从预处理到下料,从小组立到大组立,从分段到总段,全部形成节拍化、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线设备性能达到世界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1934年武汉,上世纪30年代,武昌造船成立之初,工人们以手工作业“敲敲打打”形式开展修造船业务。修造的船只大多为100~300吨、钢肋骨与木壳结构,仅有少量是钢铆接船体。建造的船只只能在长江上航行跑跑运输。为了生存和救国,船厂还建造一些农用机械器具、枪支,以辅助民生、支援抗日。
2024年武汉,而今,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5”号续航能力10000海里,遨游五湖四海探寻海洋奥秘;5000吨级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 号能在12级风、9级海况下进行深远海巡航;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4000马力LNG动力守护供应船“海洋石油546”号,智能船舶系统让船舶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更经济……武昌造船建造的吨位成倍增长、船舶的性能不断提升、航行的距离跨越五洲四海。
1934年武汉,解放前,武昌造船在风雨飘摇中起步,员工仅有40人,到1949年,员工发展到133人,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家的船舶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武汉,当前,武昌造船已发展成为拥有5000余名职工的现代化船舶建造企业。在这里,全国劳模、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学科带头人层出不穷,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以上的员工占了多数。大国工程、大国重器,以及每年过百项专利从他们手中诞生。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聚集,为船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而今的武昌造船不仅在公务船、科考船、工程船油化船、支线集装箱船、游船特种辅助船研发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业绩而且在应用产业领域相继承接了港珠澳大桥等项目全面服务国家交通建设建造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船舶电梯”三峡升船机服务三峡工程二十余年承接国家天文台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壮丽篇章
北海造船
历经120多年沧桑,四次搬迁、扩建位于海西湾的北海造船托举出一艘艘中国巨轮。
1898年青岛,1898年10月,德国造船技师弗兰克•奥斯特在青岛创建了北海造船最早的前身修船所。修船所规模虽小,但它标志着青岛船舶工业的先声和青岛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
1905年青岛,1905年,船厂造出了被誉为“青岛之自豪”的1.6万吨“亚洲第一大浮船坞”和“东亚细亚第一大机器”——150吨起重机。
2024年青岛120余载沧桑,北海造船从当初百余名工匠谋生计的简单愿望到今天“建设世界知名船海企业”的宏伟目标,从两个小型车间到现代大型造修船基地,跌宕起伏的复兴之路见证了几代北海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2024年代表产品北海造船现具备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装货船、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中大型集装箱船、养殖工船、FPSO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总装建造能力,以及大型船舶修理及改装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19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北海造船开建这也是我国船舶企业在养殖工船建造领域实现的又一重大突破2022年5月该船成功交付运营
七一一所
始建于1963年的七——所,是国家级船用柴油机研发机构、先进船舶发动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中国内燃机学会支撑单位。
1963年上海,1963年4月,国防部发布命令,成立“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时代,在技术和物质条件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七一一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设了科研,试验、生产基地,搭建了科研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在一片空白的舰船柴油机领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024年上海,如今该所构建了“一园三基地”产业布局,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产业群,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齐全的专业配置,服务于机械、石化、能源、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63年上海,老一代柴油机。
2024年上海,新一代柴油机。
1963年上海老一辈科研人员,以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在一片空白的舰船柴油机领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024年上海进入新发展时期,七一一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制成功多项“国之重器”。
非凡动力 齐耀人生这就是船舶动力人。
中船九院
我要建所“大房子”,一个能够托起中国巨轮远洋梦的“大房子” 。
20世纪50年代上海,1953年5月23日,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船舶设计室成立,即中船九院的前身。50年代,中船九院承担了多个船厂的生产设施的技术改造和改扩建设计任务,从学习模仿到独立承担船厂改扩建设计任务,并在起重机设计、机械化滑道设计、软土地基处理等方面自主开发,逐步形成了专业特长。
20世纪60~70年代上海,中船九院设计人员结合项目,在某些设计领域开展了技术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发展成为国内大型工业设计院,承担了几乎全国所有与船舶工业相关的造船、造机、仪表厂的工程项目设计任务。
20世纪80年代上海80年代,一批船机仪骨干厂以满足大型船舶和出口船市场需求,贯彻从外延为主改变为以内涵为主的技术改造方针。经过大批工程、科研项目设计开发,九院逐步形成了船舶工程设计工艺、船舶下水工艺等特长,并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90年代,中船九院具备了自主设计大型造船总装基地的能力,为中国船舶工业新世纪跨越发展储备了技术、打下了基础,助力中国船舶工业实现向现代总装造船模式转变。
2000~2010年上海,21世纪初,国家对船舶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中国造修船、海洋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
2011年至今上海,2011年至今,中船九院抓住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数字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实现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飞跃。
我们的生命被时间支配着,我们的成就被时间衡量着,我们的意义被时间记录着,时间是时钟测量的东西,然而变化中的万物都是时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尺之碧玉,难换半寸光阴,时钟可以停摆,但时间是永恒的、无限的、向未来的。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祝福,愿船舶工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为祖国母亲献上最壮丽的篇章!!!
| 策 划:高红梅
| 来 源: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中国船舶报》/江南造船/大连造船/广船国际/黄埔文冲/武昌造船/北海造船/七一一所/中船九院
| 责 编:高红梅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